top of page
Search

與名廚們一起上學去 (蘋果日報)

Writer's picture: Vanessa YeungVanessa Yeung

手持自家製的紅腰豆麵豉的我,與Noma發酵研究室總監David Zilber(左)及René Redzepi合影。

2019年12月第一個周末,巴黎天暗下雨;丹麥哥本哈根,天晴。

12月5日開始的法國大罷工,讓巴黎的交通一片混亂。預訂的法航班機在早上7點啟程;為了不想有所延誤,差不多一夜沒眠。帶着睡眼惺忪的一張呆臉,在機場遇到Plaza Athénée的三星名廚Romain Meder時,差點反應不過來;同場還有另一位名廚Pascal Barbot。大家都笑說前一夜沒怎樣睡,反應比平常慢了好幾拍。

半睡半醒之間不到兩小時的航程,我們三人轉眼間來到北歐的土地,抵達位於Refshalevej空曠地區、坐擁大自然景致的Noma新址。腳還未踏出計程車,一身深藍短袖T恤、長身型格圍裙的友善Noma年輕員工,已一股腦兒過來又拿手提行李,又指引入口;心情瞬間歡悅起來。踱步河邊小徑走向主餐廳時,不遠處的透明玻璃溫室內,Noma的靈魂人物René Redzepi遙遙地揮了揮手,正與數位年輕廚師們作最後檢視。入到餐廳內,大部份受邀出席的名廚、朋友們都是首次到訪。Noma集團高層Peter,細心地向眾人介紹總共達11幢建築物的Noma 2.0。「這裏由古老的倉庫改建。為了融入四周的大自然氛圍,我們盡量選用有機的原生態木材、天然火山石等材料。」大型的落地玻璃、透光天窗隨處可見,冬日和煦而溫柔的自然光散落四周。即使身處室內,仍能飽覽戶外的湖光山色、變化萬千的自然景觀。搬遷新址後,因應季節將一年分為海鮮(由現在起至6月13日)、蔬菜與野味三款不同主題的餐單;入口處掛上的裝飾也會一併轉變。抵達時所見,掛滿整幅木造外牆,一副副灰白色麋鹿鹿角標本很震撼。仔細嚴謹的作風,讓我想起京都三星懷石料亭菊乃井;主廚Murata San備有數以百計的別致碗碟,一年四季不同的室內、外佈置,去展現季節的變化。


當天早上才新鮮採摘的各類色彩斑斕的野莓。

與一眾名廚(左起)Kylie Kwong、Daniel Berlin、El Celler de Can Roca發酵室主管Bernat Guixer、Joan Roca等,聚精會神留意David Zilber「老師」的分享。

以大自然清雅脫俗原材料打造的Noma 2.0新址。

Noma 2.0由古老倉庫改建

不消一刻,Chef René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知舊雨好友已陸續抵達:有南美的Virgilio Martínez及太座兼主廚Pia Leon;澳洲的Kylie Kwong;剛從紐約回來的Joan Roca;帶同繙譯現身的意大利名廚Niko Romito;重感冒、鼻塞塞仍堅持出席的英國The Clove Club主廚Isaac McHale;還有北歐代表,瑞典的Daniel Berlin和挪威的Heidi Bjerkan;以及一些已自立門戶的前Noma副廚或首席餅廚,如Rosio Sanchez等。

大家首先在放滿琳琅滿目的各式食材、醬料的溫室內,逐一細味由Noma發酵團隊研發出來的多款醬料。枱面上色彩斑斕的蔬果、野果、昆布、海帶等,還有毛茸茸的野兔、野鳥等多不勝數的時令食材,晒冷式地逐一排列出來,目不暇給。

在醬油、魚露、麵豉的世界長大的我與Chef Kylie Kwong,是場內唯一的亞洲代表。照道理應該最習以為常。然而面對複雜而奇特的新穎味道時,我倆卻是反應最激烈的兩位。旁邊的每一個工作枱,不時有廚師捧着已蘸上特色調味或以Noma方式發酵處理的美食,如以松露海帶醬汁醃製的烤野豬肉薄切,及沾滿濃稠溜醬油的炭燒松果等充滿umami的新奇口味;我與Kylie也是最積極向其他「同班同學」推介的人。不同的醬汁配搭組合,讓多位大廚興奮不已,在每人獲發的一本印有黑色手掌的Moleskine記事冊上寫個不停;要René三催四請才肯移步往發酵研究室(Fermentation Lab)「上課去」。

總監David親授發酵技術

從我首次在東京pop up吃過的黑蒜葉開始,我就對Noma的發酵技術深感興趣。課堂由發酵研究室的總監David Zilber主理;原籍加拿大的David並非科班出身,原本只一心想努力工作然後開設餐廳的他,來到Noma後找到了人生新目標。René獨具慧眼,發掘到他在鑽研發酵課題上的天賦和熱誠,決定全力支持配合。只消數年時間,David已成了發酵技術的權威代表。現在不單止全權掌管Noma命脈之一的發酵研究室(另一為負責研發新菜式的test kitchen,當然這兩大部門仍由René作最後把關);更不時出外在各大教育機構分享研究心得。他一開首,即拿着他與René在兩年前合撰、上年底推出11個不同版本的現代發酵天書《The Noma Guide to Fermentation: Including koji, kombuchas, shoyus, misos, vinegars, garums, lacto-ferments, and black fruits and vegetables》。我們十多人在分成兩節的6小時速成班內,David「老師」傾囊相授書中不同發酵技術的精粹,親身示範了多個獨特的製造過程。所有大廚們就如學生般靜心聆聽教導。當有新口味嘗試時,又會互相幫忙;傳遞分享。大家更在David團隊的協助下,自選喜歡的豆蓉嘗試製作麵豉。三個月之後若是成功的話,就會收到由Noma寄來的「畢業作品」。不知道我的紅腰豆麵豉會順利過關嗎?

11 views0 comments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